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休闲网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日前在重庆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指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4年多来,重庆、四川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标加速迈进。
共筑重要经济中心
“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通航!”
4月29日,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首个航运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正式通航,可渠化嘉陵江航道29.7公里,全年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四川广元港到重庆港航行时间从平均15天左右缩短到7天左右。
行走在川渝各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
2021年67个,2022年160个,2023年248个,2024年30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川渝选择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
4年多来,在重大项目引擎带动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一张网”越织越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以交通领域为例,一系列重大项目密集落子,正“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将成渝地区与世界的时空距离迅速拉近——
陆上,郑渝高铁全线通车,成渝中线、成达万、渝西、渝万等高铁提速建设,在建和已建成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1条,成渝“双核”间已形成5条直连高速大通道;
水上,万州新田港、涪陵龙头港实现铁路进港,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川渝共建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
空中,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四川达州金垭机场正式通航,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
……
其他领域,重大项目也加速落地。能源领域,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有序建设,“疆电入渝”工程实现开工,川渝地区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新基建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相关项目落户成都,成渝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布局……
川渝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相融共促,新兴产业集群日渐成型——
搭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线上对接平台,推动川渝两地企业互采互供、配套合作,电子信息制造业总规模超1.6万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应用场景建设,促进企业集聚、技术验证和相关产品量产。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川渝携手补链强链,将推动成渝地区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而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说。
今年一季度,重庆、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6.2%、6.1%,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6.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2万亿元,常住人口从9600万人增长至9853.6万人,重要经济中心特征进一步显现。
汇聚科技创新资源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内,一台外形不起眼的黑色“小盒子”却蕴藏着大能量。
“这是一台太赫兹全固态8K超高清无线通信系统,已在2023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事转播中成功应用。”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团队技术负责人牛中乾说,目前,川渝正合力推进毫米波太赫兹射频技术研发,为6G商用作准备。
4年多来,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联合科研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呈全面开花之势。
平台支撑持续夯实。截至今年3月底,川渝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27个,重大科技平台319个,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16个。首个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等一大批科研平台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
平台项目的密集落地,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策源地功能持续显现,吸引着“孔雀西南飞”。截至目前,川渝已汇聚两院院士89位,高层次人才超过1500名,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7万家。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刘双翼曾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选择到西部科学城创业,2021年成功研发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2V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公司刚成立,就得到产业引导基金融资支持,引进一批博士不仅有奖励补贴,还配套项目经费。”刘双翼说。
目前,西部科学城上万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已经实现开放共享,川渝联合实施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过160项。两地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联合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
在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纳米时栅技术研发的高精密位移测量产品,已经应用到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上,企业产品生产线单线年产量达到5万套,正在实现“换道超车”和进口替代。
“我们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加快研发平台建设,以及多元化的产品开发,以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建成投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开工建设……2024年,川渝又合作推进一批科技创新类重大项目。
崛起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条“断头路”的贯通,背后是川渝两地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
4月8日,毗邻重庆的四川广安邻水县通往重庆中心城区的南北大道三期正式通车,通行时间从曾经的两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此前,南北大道因行政区划阻隔在川渝交界处“断头”多年。改变,发生在2020年底。四川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地带,被批准启动建设川渝高竹新区,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
如今,川渝高竹新区已实现规划编制、基础配套、交通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不仅南北大道正式通车,渝北区水库的水源也正式引到新区,区内企业既能获得广安较低的要素成本,也能享受两地优惠政策。截至今年3月底,川渝高竹新区已入驻企业205户。
4年多来,川渝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携手将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
多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区诞生:全国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全国首个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的中欧班列(成渝)……
改革,正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延伸。川渝联合推进成渝外债管理便利化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支持成渝两地企业共同参与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总额215亿美元;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公平竞争审查交叉互评机制,重庆、成都营商环境便利度均居西部城市前列……
开放,正向全方位、全领域不断扩大。川渝共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建成12个综合保税区,共同探索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新机制,推动成渝地区与新加坡开展金融合作,加快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等高层级开放平台……
如今在成渝地区,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
向东,长江、嘉陵江、乌江等航运能级不断提升;向西,中欧班列(成渝)已覆盖欧亚110个城市节点,累计开行1.5万列;向南,以川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503个港口;向北,成渝地区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开行频次正不断加密……
“成渝地区已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姚树洁说,唱好成渝“双城记”,将有力助推我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走进高品质“双城生活”
前不久,在重庆务工的四川广安市民谭建芳,成功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白鹤岭社区办理了二孩生育服务证,得益于“川渝通办”,办证用时大幅缩短。
“以前办生育服务证要两地分头跑,现在办证只需要跑一次,非常方便,办理速度也很快。”谭建芳感慨。
4年多来,川渝锚定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推动高品质的“双城生活”走进现实。
公共服务一网通办。川渝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务服务改革,目前已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涵盖就业、社保、就医、公积金等群众“身边事”,34项事项“免证办”,实现全域全类别的户口迁移“一站式”跨省通办。
民生领域合作共享。川渝291家医院实现11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成渝客专沿线各车站间推行“公交化”票制,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区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一码通”,22条跨省城际公交有序运行;“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115家图书馆、3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
今年4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深化川渝政务服务合作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包含7个方面72项政策举措,提出将不断完善重点民生领域合作机制,推动川渝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协同立法,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推动群众跨区域生活就业更加便利,让川渝群众共建共享民生“幸福圈”。
“川渝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仅释放‘一盘棋’‘一家亲’的强烈信号,还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契合高品质宜居地的本质要求。”姚树洁说。
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也是川渝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重要举措。川渝建立生态环境协作共管机制,重庆238个水站、四川331个水站实现水质数据共享,形成全国首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跨省预警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完善跨省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布局,59种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进入“白名单”……
铜钵河,发源于四川达州大竹县,流经重庆梁平区、达州达川区,一度因川渝“各管一段”而沦为一条“纳污沟”。川渝两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对铜钵河开展巡查,合作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项目,铜钵河终于重现澄澄碧水。目前,达州、梁平两地正以铜钵河为轴心,打造川渝合作美丽河湖生态旅游示范带。
4年多来,川渝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超1000万亩,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II类,25个川渝跨界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展望未来,重庆、四川两地合作必将更加紧密,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不断谱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篇章。
上一篇: 访客增多 成交回暖——限购政策优化后北京、天津、成都“五一”楼市见闻
下一篇: 不止于热辣 网红城市天水“五一”观察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