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瞄准创新力,锚定“核爆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上海:瞄准创新力,锚定“核爆点”

Alt text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时尚休闲网

  新年伊始,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一片热气腾腾的拼抢劲头:临港新片区,总投资316亿元的重大工程集中开工;G60科创走廊,未来制造工厂建成投产;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获得订单超千架,首台国产质子系统、首台国产高端介入手术设备接连上市……

  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上,科技创新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热词”。“一个创新的城市应有几个‘核爆点’,这里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新赛道的风口点,是全球各类最好创新资源的汇聚区。”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这样把脉“创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迈进的上海,正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为牵引,“一棒接着一棒干”,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在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尽快实现突破。

  将科技创新视作现代化建设“关键一招”

  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牵头项目2021年同时捧回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聚光灯下,“创新”日益成为上海鲜亮的名片之一。一批上海成果实现全球“首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上海目前排名第8,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已搭建起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书记徐枫说。

  迈入新征程,对标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等更高要求,上海也感受到了紧迫和责任。参会的企业家们表示:不仅要在“卡脖子”技术上引领突破,也要在前瞻布局和创新转化上争先谋划,避免被对手一个漂移而甩出赛道。

  “科技创新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关键。”创新之于上海,重要性可窥一斑。

  2023年,上海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势、未来产业抢先布局,这无疑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新区,既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动力源,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主战场。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城,在新一轮扩区提质后面积达到220平方公里,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浦东既需要能够直接转化成产品的科技成果,也需要那些非常底层的,又是根本性的基础研究。”在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一位青年研究员说。

  以“拼抢”劲头谋创新,新年伊始,不少区域已时不我待。普陀区发布“科创十条”政策包,对科创企业建议当场回应;徐汇签约大健康、车联网、信息技术、汽车、元宇宙等新领域17个重大项目;呼应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点项目西岑科创中心宣告开工……

  着眼全过程创新让“从0到10”环环相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活第一动力,走好第一步十分关键,风险越大意味着成效几何级倍增;同时没有生产力转化、缺乏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的创新,也易受困于0到1之间徘徊不前。

  预判下一个“风口”,策源时即需看远看准。在多次实地调研和思维碰撞中,一个共识愈发清晰: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必须着眼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全过程,为城市发展带来“核聚变”效应。

  不到十年,我国自主高端医疗设备实现从无到有、顶破外资垄断局面——联影医疗的成长历程,得益于产、学、研、医、政五方携手,是全过程创新的生动体现。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说,源头端科学家倾全力做研究,用户端医院主动向国产设备敞开大门,工程师们可以心无旁骛搞开发,对标国际顶尖形成“独门绝技”。

  探索“全过程创新”,上海有基础:超大市场的优势、超大市场带来的完整产业和供应链体系的优势、科技突破能够在市场化过程中加速扩散的优势;同时也提出“硬邦邦”的目标:不把发展停留于总量或规模的质量尺度上,不停留于总是对别人的学习模仿和跟跑上,不停留于核心技术和关键能力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上。

  “全过程创新”更易催生巨变,把底层技术和市场前景结合起来,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结合起来。

  “我们还是复旦学子时,隔壁就是杨浦双创的孵化器,现在我们楼下是技术交易所,隔壁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复志信息董事长封华说。在杨浦,像这样的“隐形冠军”还有200多家,打通“毕业到创业”壁垒,政府部门不仅舍得腾出土地,更着眼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活创新链上每一个细胞,提升每一个环节成效,众人拾柴、共享收益。

  “全过程创新”也意味着“协同耦合”,谋划项目之外的外溢效应,让上下楼形成“上下游”。

  在位于徐汇西岸的人工智能聚集地,涉及AI产业发展的投资基金、初创企业、成熟巨头、研发机构齐集一堂。“徐汇的优势是‘大院大所大校大企’资源齐聚、适合协同创新,我们推进让科创资源集聚在一个园区、一栋楼,让更多科创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

  一言蔽之,上海将着眼“从0到10”,推动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形成新时代科技创新领域的“勇闯上海滩”现象。

  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体系与体系、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竞争。创新的种子,只有碰到好的环境才会生根发芽、生机盎然。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好比“热带雨林”,催生不同领域开花结果。

  抓开局、谋创新、寻“苗头”,新年伊始上海提出,要打造棋高一着、领先一步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形成具有创新策源意义、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

  相比一般的模仿式、跟随式创新,“核爆点”这一新提法蕴含着更高期许。上海要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为牵引,在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尽快实现突破。

  ——在提升科创策源能力上下好“先手棋”。盛美总部及研发中心、君实生物创新药产业基地、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系统……最近,张江科学城举行重点项目签约开工仪式,共遴选63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75亿元。2022年,张江科学城的企业总数超2万家,营业总收入预计继续突破万亿元。

  引领区当仁不让应成为“核爆点”,聚焦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这一内核。“我们有一个梦想,在张江科学城培育几个诺贝尔奖,走出几个面向全球的领军企业。”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说,目前张江正在全力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达到14个,预计2025年全部建成。“我们将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加快推动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全面运行,力争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政策保障上做好“加减法”。实施营商环境新一轮优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做“加法”,流程环节则能减就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学合理、尊重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加”上来,把直接干预“减”下去……

  “科研经费‘包干制’、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基础研究设立‘特区’……一批改革举措希望能为创新企业‘量体裁衣’,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徐枫说。

  ——在挖掘潜力上开辟新领域。不久前,上海印发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的行动方案,提出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五大方向,争取到2030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

  “今天的‘量’是昨天的‘质’,今天的‘质’也会成为明天的‘量’。20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六个重点行业,至今行业产值增长13倍,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打造未来产业,上海提前布局的是产业发展的‘后天’。”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说。

  瞄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一目标,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的上海,正在第一动力的赛道上全力奔跑、更加有为。

  (记者姜微、周琳、何欣荣)





上一篇北京:“拼”字当头,跑出复苏“加速度”

下一篇数字经济“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