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讨论热”背后:规范加码,科技助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动态 > 艺术新闻动态

艺术教育“讨论热”背后:规范加码,科技助力

Alt text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人类为什么创造艺术?人为什么需要艺术的滋养?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的永恒话题,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人们创造艺术,走进艺术,又用艺术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并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随着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教育上的观念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偏重文理科知识、轻艺术类发展,到如今艺术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然而,如今不少家长鼓励孩子修习艺术课程时,更多的不是关注艺术对人的影响,而是渴望“一夜成名”的浮躁。
  聚焦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在近日举行的202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其中,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
  吴为山的建议,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一时间,#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24小时内被阅读了3.4亿次。对于“取消艺术类等级考试”,大家众说纷纭。支持方认为,将孩子的爱好功利化,不利于培养真正的爱好,考级需要往后延,至少等到孩子能做成熟判断以后。反对方提到,国民需要提升整体艺术素养,考级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希望能够保留。
  实际上,公众在讨论这一话题时,更多聚焦于“良性提升社会艺术素养”。“取消与否”并非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是引导不要功利化考级,让艺术教育回归本心。毕竟,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的:“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1
  守候真善美
  回顾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那是跨越千百年的厚重篇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早在《周礼·保氏》中就有提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中国传统乐教,是一门集社会性礼乐教育在内的综合性艺术教育。
  而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就开创了“艺考”的先河。1104年,宋徽宗设立画学,即现在的美术专业学校,正式将绘画纳入“高考”科目,以招揽天下画家。
  近百余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经历了从传统艺术教育走向现代艺术教育的过渡阶段,“艺术教育”的概念也因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确立与发展而逐渐被人们熟知。艺术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掌握一种技能,更在于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成就更多通识之才。
  而艺术考级、“艺考”等比拼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考级对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通过考级,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了。一些艺术培训班多是以“考级”培训为主,而感兴趣的家长也多看重“考级”,这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如今,艺考招生已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2年全国首次组织统一高考以来,艺考招生就采取了“统一高考+专业考试”的招生模式。这群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艺考大军”,几十万名艺考生和陪考家长拖着箱子四处奔波、穿梭于各高校之间赶考,是每年二三月里那道特别的风景线。
  为了招到心仪的学生,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提前备考。而艺考生更需赶往全国多地,奔赴每一场期待已久的比拼。“我们考场前有块空地,全省联考那天我走过去,拐弯看到考场前面乌泱泱全是人,”李欣(化名)对当年艺考的这一幕印象深刻。
  她提到,许多参加艺考的人会报10-20所学校,全国各地跑。如果心仪的两所学校不在同一个城市,许多人都要面临只选其一或在两场考试之间马不停蹄的情况。
  尽管艺考的过程很奔波,但不少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因此得以继续迈向艺术梦想,社会艺术力量也得到了补充。走在这条路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能够走近这片充满“真善美”的多彩世界。

  2
  路漫漫其修远兮
  然而,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梦艺术,众多为之“疯狂”的现象也令人摇头叹息。
  艺术教育的初心应该是“以美育人”,但变味的考级将艺术培训变成了另一种应试教育,家长、老师过分追求功利化的各式各样的考级及比赛。
  不少需要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每到暑假比上学还忙,不是在艺术类培训班的课室里上课,就是在前往艺术培训班的路上,以求在短时间内冲刺考级。应试化等级考试的背后往往是规则与技巧,或是束缚孩子创造力、好奇心的枷锁。而创造力、好奇心才是艺术的美妙之处,正如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艺考留给公众的普遍印象是“低分考大学,艺考是捷径”,被当成高考博弈的工具。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曾提到:“受文化成绩低的机会驱使,一些不具备艺术天赋、艺术素养不高的高中生把艺考作为圆梦大学的捷径;受高学费收入的利益驱动,一些高校不考虑条件盲目设点。”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国艺考报名人数从2002年的3.2万上升到2020年的117万,翻了36.6倍。另外,有学者统计,从2002年到2015年,艺术类专业招生院校增加了近1000所,达到1679所。
  随着艺考规模的扩大,传统线下模式的不便之处也逐渐凸显。尽管离艺考已有10年,徐然(化名)仍记得那趟旅程,“在那个高铁和地图软件还没普及的年代里,只能靠大巴和地图,在陌生的城市里摸索前路。”
  近些年,科技得到了长足发展,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的高铁,缩短了考生奔赴艺考城市的时间,多款地图软件也更加清晰地为他们指引方向。不过,考生前往线下考点仍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
  李欣提到,当年为了参加江西艺考统考,在南昌住了一个多月。“部分高校会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来南昌设置考点。所有过来参加考试的人都是住在附近,那段时间宾馆都没有位置了,也有部分商家会抬高住宿价格。”
  如果想要参加校考,则需要前往各个考场,“有些人全国各地去考几个月的都有。”对于不少离考点遥远的考生而言,成人礼之际的这场赴约更显奔波。而一个事实是,偏远地区的艺考资源会更为稀缺。对于身处考场城市的“主场”考生与从偏远地区舟车劳顿前来的“客场”学生来说,所需付出的考试成本是不一样的,这无形之中存在着“天平的倾斜”。
  此外,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艺考的公平性却屡受质疑,前几年曾有媒体曝出过多起“艺考乱象”。
  曾几何时,在监控录像技术远不及今天的日子里,线下考点在考试资料(录像)存储上的不充分,造成保证考试公平的复核不具备第一证据,容易潜伏各种“乱象”。据媒体报道,曾有知情人士提到,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存心不良的人利用专业课评分中的“主观弹性”。“艺考没有标准答案,比如一幅画,如何衡量其‘表现生动、艺术气息强’,一般靠主观判断。”
  当然,在近些年里,教育招生考试部门也在积极推动“考评分离”模式下的艺考,以打造更为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的氛围。在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些年间,“去浮躁”、“促公平”、“减负担”等的解决办法,是教育行业经久不衰的议题。
  从绿芽长成大树,政策的不断完善,是确保艺术教育挺拔生长的那只“无形之手”,而科技的进步创新,则提供了成长所需的养分。

  3
  让“美”尽情绽放
  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动态的、长久的,与之对应的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问题萌芽之时,有关部门也在及时为其“去杂枝”、“扶根本”。随着政府逐步将体育、美育纳入中考体系,在素质教育的“刚需性”随之增强的背景下,针对艺术教育机构的监管政策正趋于严格。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招生宣传,不得以承诺通过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水平测试、考试等作为招生诱导。
  对于艺考规范化,2021年9月,教育部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首次针对艺术类专业考试发布的纲领性、指导性意见。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提到:“艺考问题之复杂,改革之艰难,远超想象,但改革却从没停步。”
  多年来,艺考中“专业”与“文化”的博弈从未停止。《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此外,从2024年起,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等高校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将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这样一来,艺考则不再“易考”,不少“投机行为”的成功率也将被大大降低。不过,在另一方面,《指导意见》之下的艺考或将变得“易考”。
  莘莘学子的艺考之路从最早的只有校考,发展到后来的省统考与校考结合,再到如今以省统考为主。《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范围,省级统考已经覆盖的专业,原则上高校不再组织校考。
  组织考试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省统考显然会比校考组织更加规范。减少了校考,让专业队伍办专业的事情,既方便了考生就近考试、实现“一考多用”,也减轻了学校分别组织考试的负担。
  《指导意见》实施后,徐然、李欣等历届艺考生所经历的奔波,将会成为过去。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助力,或真正让“艺考大军”这道风景线成为历史,艺考生省去舟车劳顿,取而代之的是一根网线的传输。
  线上艺考真正开始普及,是在2020年前后。2020年全国艺术类专业报名人数原本预计为115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诸多高校发布了艺考调整方案,更多专业将首先通过线上测试选拔人才,让天南海北受疫情阻隔的艺考生有了线上逐梦的机会。
  此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方式。“相关考试可采取‘全程监控、现场录制、提交作品、考评分离’的方式(即现场录制本人作品并提交,考后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评分),也可通过实时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考核。”
  至今,线上校考逐渐发展起来,为社会所广泛接受——高校、主管部门和考生已逐步认可这种模式,也为艺术测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公平科学的评测手段。
  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2022年艺术类本科、高职招生初试拉开序幕,表演学院、摄影系、视听传媒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考生参加线上考试,提交相关视频。此前,在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初试中,全国5万余名考生也以在线考试的方式参加了文化素养基础测试。
  从网上公开的招生简章和考试公告发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顶级艺术学府都在采用在线校考,参加这些高校的考生使用一款叫"小艺帮"的APP参加线上考试。“小艺帮”官网数据显示,已有超200所高校与其达成合作并开展在线校考,包括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可见艺术类线上模式已成为如今艺考的主流。

  4
  在线艺术测评成大势所趋
  “其实,哪怕不是疫情,线上艺考始终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一位艺术教育行业的专家表示,线上艺考重要的一点是实现“考评分离”,促进艺考的公平公正。
  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信息化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
  《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这势必需要利用技术赋能,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和评价方式改革。其中,在推进评价方式改革方面,应开发智能化的评价工具,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学生数字档案,推广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方法,支撑开展面向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促进以考试和测评方式为重点的招生考试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相关考试中实行规模化机考,探索优化线上考试,普及网络面试。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智能化测评,探索操作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等考试的人技协同评判。
  如今,除了艺考,其他多种类型的艺术考试和测评也已通过线上进行。2021年下半年,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已全面转为线上进行。2021年3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在“现场确认”和初试环节采用录制提交视频的形式,完成应届毕业生线上视频招聘考试。
  对于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的热点“艺术考级”,是否可借鉴在线考试的成功经验,来落地更科学、更规范化的测评手段呢?
  线下艺术考级往往组织在寒暑假,需要考生抽出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参加。
  而一旦搬到线上,培训机构或可实现随时随地考核,大大减少了组织线下考试的工作,考生也能更方便地进行艺术考级。艺术考级的功能,本就该是日常学习中的一个检验过程,而非孩子假期的一项“固定任务”。
  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曾这样表述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于山顶重逢。”无疑,以高科技增强艺术体验,是当今重要的艺术主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便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人的浪漫。
  而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科技更是提供了许多特别的支持。秉承初心,腾云而上,艺术教育的发展将扶摇直上,艺术之光也会点亮更多人生。
  (文 | 陈定)
  





上一篇传承文化经典 复兴百年伟业——著名艺术家聂国强

下一篇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发现两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